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

問問自己 系風在哪裡

「系風在哪裡?」習老略有感嘆的說。
  現在學生受教育的情況不同,學習的態度也大不如以前,習老說,以前他求學時,敢問敢發言,下課是圍著老師打轉。現在上課,學生要被提醒著才會抄筆記;下了課,老師和學生各走各的,沒人問問題,交個作業,還有補交的咧!
  習老師的認真教學,換來學生每況愈下的成績,情何以堪。現在的學生教起來,罵不出榮譽感,看不到他們的進步。"這樣上課沒有成就感,怎麼教嘛?"怎樣提升學生素質?習老認為,這些事隨時做都還來的及。不會寫報告?大學入門,老師帶著教啊!,提升的方法有很多,只是看大家願不願意去做,上面的人願不願意帶頭。
  習老師的採訪寫作課程,同學們一星期交一篇三千字的稿,這樣的功課量和其他採寫課程比起來,算是較「重」的。習老說,字數多是給學生機會,而要求虛擬的報導,是給學生練習,做新聞的,多少需要「天份」、需要「觸類旁通」、需要「舉一反三」。或許有點殘忍,但就像梨園子弟一樣嘛!沒有好嗓子,怎麼唱?咦,那如果真的資質不足怎麼辦?習老認為,程度不行,那就「專」。找到自己擅長的,自己有興趣的去鑽研。中文不行,大不了讀英文。那最起碼交份報告,一百字就不要有半個錯字。
  「要我放水還不簡單!那請問學生畢業時到底學到了什麼?」
  習老教學以來的堅持,期待學生們的自省與進步。其實,隸屬於文學院下的傳播三系,真的團結嗎?這的確值得我們好好深思。任教過政大的習老,對於輔大的學生,只有深深的感慨表示學生罵不出榮譽感。如此教學的最終目標,都只是希望三流的學生進來,也能一流的出去。
新聞系畢業後,習老也表示,如果經濟許可,可以考慮出國多開眼界。而若要考研究所的同學,則可考慮新聞系領域外,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前進。習老認為,新聞傳播重於實用,而非理論,新聞研究所可能無法學到更多的東西。而現今新聞環境的素質普遍低落,習老則認為,努力的人就更容易出頭。